最近,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接诊了一位患者,30岁,整合检查结果,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起初并未在意,只是偶感头晕乏力,牙龈出血,之后出现鼻衄,原因不明性发热。对此,为了使更多人能深入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种疾病,清楚辨别其症状,做到早防早治,北京德胜门中医院中医内科主诊血液病专家张广蕊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
专家张广蕊指出:很多人会像这位患者一样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如发热、头晕乏力、出血等“小毛病”并不在意,殊不知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将会引起“大麻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常见症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起病多隐袭,以男性中老年多见,约70%病例50岁以上。儿童少见,但近年青少年发病亦有增加。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殊表现,常以贫血、出血和感染就诊,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在体检过程中被发现。
1、贫血:
除个别病人外,绝大多数患者以不同程度贫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
2、出血:
半数以上的患者有出血,但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或鼻衄,因不严重,很少需特别处理,女性患者也很少出现月经过多;但随疾病发展到晚期,出血趋势加重,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感染:
因粒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感染发生,病情初期(难治性贫血,RA)较稳定,多无严重的感染与发热,后期(RAEB或RAEBt)较易合并感染。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潜在性脓疡以及化脓性关节炎、结核、绿脓杆菌性结膜炎、坏疽等不常见的感染。霉菌感染在后期较普遍,败血症常为疾病终末期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4、体征:
常为贫血所致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淤点、淤斑。部分患者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因程度不显著而被易忽略。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肋骨或四肢关节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初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头昏、乏力、上腹不适和骨关节痛。多数以贫血起病,可做为就诊的首发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约20%~60%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倾向,程度轻重不一,表现有皮肤瘀点.牙龈出血、鼻衄。重者可有消化道或脑出血。约半数患者在病程中有发热,发热与感染相关,热型不定,呼吸道感染最多,其余有败血症、肛周、会阴部感染。在未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感染和/或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不能单纯的依靠症状来诊断,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后才能诊断,专家张广蕊提醒大家,不要看到这些症状后往自己身上联系,怀疑自己是不是换患上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果有异常的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中医在治疗此类贫血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功的病例,早在《内经》提出的“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理论就为本病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多年中医临床及研究认为,本病病理机制为骨髓蕴毒,肾精不足,造血紊乱。其中,MDS低危期多见于脾肾亏虚致阴虚损阳,精血不化患者;中危期多见于气阴亏虚日久致瘀毒内结患者。
在"清髓造血"创新治疗理念的指导下,现代中医主张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补气养血等方药对症分型治疗MDS,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治疗机制主要在于调控骨髓细胞生长,改善骨髓微环境,调节骨髓免疫功能,恢复紊乱的骨髓造血功能。其作用特点是从疾病源头着手,清除骨髓不良成分,清髓养髓护髓,调节黄骨髓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彻底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从而使红细胞系统造血恢复,血红蛋白升高,白细胞比较稳定,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系统也随之恢复。在达到治疗目标的同时,也避免了西医化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和易复发的严重弊端。
Copyright @ 2008-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版权所有
咨询预约电话:010-84098130 备案号:京ICP备15000730号-7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200号(德胜门箭楼的东北角)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